黃河岸邊。三峽能源甘肅分公司電力交易員李明明,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那一排溜屏幕上,數字在跳躍。
“成交了!”她把記者拽到屏幕前:“你瞧,貴州客戶買了220張,河北客戶買了670張,還有這個浙江的客戶買了1張,應該是第一次操作,試試手!”
李明明口中的“張”,指的是綠色電力證書。這些證書,誕生自1000公里之外酒泉市瓜州縣安北第一風電場。
“每張綠證代表1000千瓦時的可再生能源電量,我們在甘肅有24座風電、光伏電站,每天發出大量新能源綠色電力,也就等量獲得綠色電力證書。”每張綠電證書,交易價格從幾毛到幾塊不等。怕記者覺得成交額小,李明明登錄了另一家交易系統。
“那個系統以零售為主,這個系統以大宗交易為主。”李明明說著,沒停下手里的動作,輕點鼠標,上線數量、設定價格,沒一會,又有兩單成交,嚯!記者湊上前一看,分別是9000多張和7000多張,買家都是寧夏一家冶金公司!
忙完交易,李明明拿著計算器合計起來:從去年10月開始掛牌交易,她售出了約183萬張綠電證書,將18.3億度電的綠色環境價值轉移給了全國各地的大中小企業。“網絡系統24小時開放,供需雙方隨時交易,價格十分透明,特別方便,能夠讓全社會養成綠色低碳消費的習慣。”李明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