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車“種”在無人處——三峽能源發展新質生產力一線調研
在廣袤無垠的曠野中,在郁郁蔥蔥的山林里,在一望無際的遠海上,你總能看到一座座擎天而立的風車。它們迎來朝陽,送走晚霞,不懼寒暑,挽著長風,創造著潔凈的綠色能源。
在他們背后,有一群“種風車”的“三峽人”。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他們通過攻克核心技術帶動產業進步,將風車種在深山、種在荒野、種向深海,通過科技創新體系、機制、管理、平臺等方面的不斷探索,推動新能源“立”得起、“站”得穩,化風為電,化光為能,守護萬家燈火。
于“無人”處馭風
從寧夏吳忠出發,一路向西,風車是沿途一道獨特的風景。林立的風車,揭示了此處天然大風口的身份,在自然景觀上涂抹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駛離高速公路后,沿著蜿蜒曲折的砂石路,記者一行到達了同利第三風電場,現場僅有的三位工作人員竟都是為了采訪“特意”出現的。
利通檢修中心檢修班長黃科告訴記者,風電場的工作大致可分為執行監視、值班、調度溝通聯系、巡檢、倒閘操作等運行任務,以及升壓站及風電機組檢修、維護、定檢等工作。
“我們會遠程實時監控風機運行,甚至在千里之外的三峽能源總部,也可以利用智能運檢系統查看各種智能設備。”黃科介紹,巡檢、定檢等工作則可以委托給他的“機器人朋友”。
在風電場的后院,黃科帶記者認識了旺財——一只機器人小狗。旺財會定時巡檢升壓站廠區。它內設激光定位技術,配置高清攝像頭和高精度紅外熱像儀,能夠實現紅外測溫、隱患特巡、智能報警等功能。但凡哪個模塊溫度過高、哪個設備狀態異常,聰明靈巧的它都會第一時間向后臺報告處理。在后院升壓站中的掛軌巡檢機器人,則通過懸吊式軌道移動“身體”,自主智能識別設備運行狀態。
此外,風電場的智能巡檢無人機也會定時起飛,采集風機組件熱紅外與光學影像,讓工作人員能夠快速、輕松發現“病癥”,及時“治療”。原來人工巡檢需要兩周才能完成的工作,智能巡檢系統一周時間就可以完成。
三峽能源寧夏分公司黨總支書記張愛玲告訴記者,今年4月,寧夏同利第三風電場開始試運行全智能化運作,現在已基本實現從“少人值守”到“無人值守”,從“人工巡檢”到“機器巡檢”,從“被動檢修”到“預警檢修”,達到電站“關門運行”的目標。
而那群“機器人朋友”,一開始只是機械地將觀察到的數據全盤反饋給系統,然后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決策。然而,隨著大數據的不斷喂養,它們正在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可靠,逐步實現獨立自主的感知和決策,真正意義上替代人工巡檢。
據三峽能源智慧運營中心專業師牛霈介紹,進入“十四五”時期,三峽能源緊跟國家數字化轉型戰略發展要求,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應用,啟動了《基于多源感知和云邊融合的西北干旱地區智能場站整體解決方案研究與示范應用項目》。今年7月,三峽能源首個智能光伏電站完成驗收。
此外,公司各個區域在加快新能源開發建設的同時,也在大力推進存量電站的“智慧改造”,在重慶巫山開創數字孿生光伏電站,在烏蘭察布建設新一代電網友好型綠色電站,在安徽阜陽應用水面光伏智能巡檢系統……
于海深處捕風
除積極布局陸上風電、光伏發電業務,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開發外,三峽能源矢志創新,將風機“種”往浩瀚的深海,實現海上風電引領。
南海之畔,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綠”動粵港澳大灣區;黃海之濱,江蘇響水、大豐、如東等地一批清潔能源項目為長三角綠色發展強勁賦能。
“近海風能資源開發基本飽和,而深遠海風能可開發量是近海的3到4倍甚至更高。”三峽能源副總經理劉姿說,走向深遠海“無人區”是海上風電的發展趨勢,而深遠海的開發存在著不少技術壁壘,如超大型風機葉片材料的研發、深遠海風電送出技術、漂浮式技術等。
克服重重困難,三峽能源順利建成了江蘇如東800MW海上風電項目,并按時全容量并網。如東項目不僅是當時國內離岸最遠的在建項目之一,更是亞洲首個應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海上風電典范,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電壓等級最高的海上換流站,裝備技術被列入國家能源局重大技術裝備名錄。
“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輸電技術,特別適用于長距離的跨海電纜送電、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并網、孤島供電(黑啟動)、異步交流電網互聯等領域。”三峽集團江蘇分公司安全總監劉兵介紹,把電流比喻成水流,柔性直流技術就相當于一個精準的“攔水壩”,能夠精準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使水庫水位更加平穩。此外,柔性直流輸電技術還可以將遠海的電能轉換為損耗更低的直流電,相比傳統輸電方式具有更好的經濟性優勢。
三峽如東項目建成亞洲首座海上換流站,也是國內首次采用浮托法安裝的海上換流站。項目集合運用的“多個首次”,為海上風電深遠海大規模開發提供了關鍵解決方案。
“創新是三峽能源的基因。”劉姿感慨道,“我們不斷錘煉‘出題者’‘答題者’‘應用者’能力,聚集優秀團隊集中攻關,帶動行業敢研敢用。”
一代代“三峽人”在清潔能源“創新田”上不停撒種,從長江撒向海洋。除了依靠科研機構的前沿工作,三峽能源還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立足需求定方向,以方向倒逼創新,將困難挑戰化成機遇,抓住機遇練本領,最終形成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的扎實推動力。
乘“雙碳”東風
去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實現歷史性突破。拂面的清風、照耀的太陽都在為我們的生活“充電”,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油”。預計2025年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達3.3萬億千瓦時。
探尋“獨好風光”,安徽阜陽南部風光儲基地項目、青海青豫直流光伏項目投入運行;留住“只此青綠”,甘肅武威光伏治沙項目、庫布齊中北部新能源基地項目等一批項目先后并網……
“基于智能場站的成功試點,我們已構建標準化智能場站建設框架,希望能廣泛推廣到大基地、水面、山地光伏及海上風電等多元化場景,深化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應用。”劉姿告訴記者,成本優化與效率提升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追求。在新能源行業,數字化帶來了工作模式的深刻變革。
綠色發展,動力向“新”。三峽能源基于云邊端融合的智能電站的探索和實踐,以機器巡檢代替人工巡檢的體力勞動,以算法模型代替人工分析判斷的腦力勞動,實現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在內的自主可控核心關鍵技術創新,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科技是強盛之基,創新是進步之魂。三峽能源主動承擔“在促進清潔能源產業升級中發揮帶動作用”職責使命,在海上風電、陸上新能源等領域核心技術及產業實施戰略投資方面,形成“海陸協同、示范領先”,助力新能源產業發展。在海上風電關鍵部件國產化、關鍵技術攻關等過程中,三峽能源還積極聯合國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攜手為我國海上風電向深遠海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和解決方案。
“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須跋山涉水。”劉姿表示,所謂戰略機遇不能靠坐等實現,而要在最有利于發展的時期,用持續的奮斗和變革,贏來有利于發展的時空因素的疊加。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壯闊山河。三峽能源以新質生產力為帆,乘“雙碳”東風,推動能源行業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綠色的方向前進。
【記者手記 |三峽足跡】
加快能源資源多元開發,統籌推進能源供給結構調整,三峽能源秉持“風光并舉、海陸并進”開發思路,在30多個省份留下“三峽足跡”。
位于青海格爾木的烏圖美仁光伏光熱園區,地處戈壁荒灘,海拔2900多米,這里空氣稀薄、高寒缺氧,工程建設條件惡劣,烈日、雨雪、飛沙走石輪番“關照”。在這里,一排排光伏電池板整齊排列,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光伏發電陣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跨越北緯39度和北緯40度,是黃海北岸的中心地帶——大連莊河,三峽新能源大連莊河海上風電場位于此地。風電場海域高鹽霧、溫差大,溫帶風暴潮頻發、地質條件復雜,且冬季風電場海域有大量海冰。也是在這里,三峽能源克服嚴寒、海冰、嵌巖等不利因素,建成了東北區域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三峽能源將海洋石油平臺抗冰錐結構設計理念引進風機單樁基礎、海上升壓站抗冰錐結構設計,一舉攻克天氣寒冷地區風電抗冰難題。
四川金陽風電場位于涼山州西南部,在金陽風電場籌建過程中,75 米長、19噸重的風機葉片過盤山路需要連轉上百個急轉彎,一趟要運半個月,“螞蟻搬樹葉”的即視感迎面撲來。也是在這里,建設者克服了極端嚴寒、高原缺氧、大風暴雪等惡劣環境的影響,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與智慧成功在大涼山立起了一座座風機。
在荒野、在深山、在遠海……每一個場景都無比震撼,每一次付出都令人動容。
為了守護萬家燈火,三峽人迎難而上,來到一個個人跡罕至之處,留下深深的“三峽足跡”。堅持常態化策劃百萬千瓦、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大基地,推動高比例新能源外送、風光火儲一體化陸上大基地開發建設,形成“建設一批、推進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基地滾動開發格局,三峽能源不遺余力,乘風而起,造大國重器。
截至2023年底,公司并網裝機規模達4004.44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并網裝機總規模549.16萬千瓦,保持國內領先。
“綠色賬本”里,有“降碳”之計。“雙碳”目標下,全球綠電需求持續高增,新能源占比不斷提高。加快節能型社會建設,引導能源消費轉型升級和模式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良好生態。三峽能源統籌推進陸上風電、光伏發電業務,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開發,著力鞏固海上風電優勢,深入推動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光熱、氫能等新興業務發展。
“發展大計”中,有產業之重。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風電是典型的鏈條式產業,作為龍頭企業,三峽能源不僅著力帶動關鍵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裝備制造、施工安裝等鏈上企業,還聯動重型運輸、鋼鐵、化工等關聯產業的發展,通過產業配套與組合,形成規模龐大的產業集群。
“安全底座”上,有民生之需。當前,我國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臺風和汛期的雙重挑戰對能源安全供給構成嚴峻考驗。在防御措施基礎上,三峽能源積極融入智慧元素,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防汛防臺風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公司升級監控系統,實現對重點區域24小時不間斷監控,結合氣象數據進行精準預測和預警,提前采取應對措施。
這群“三峽人”,還在開足馬力,一往無前,留下更多“三峽足跡”。
【三峽能源劉姿:引領清潔能源規模化高質量發展】
當前,我國正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三峽能源作為三峽集團新能源業務的戰略實施主體,正持續提高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三峽能源副總經理劉姿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三峽能源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全力打造創新型企業,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引領清潔能源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上證報: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三峽能源有哪些舉措?
劉姿:三峽能源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行“科技研發+示范應用”模式,切實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和多場景應用優勢,不斷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截至目前,三峽能源共有6項裝備入選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承擔了“十三五”“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及重大科技攻關18項、省部級科技項目5項、地方科技項目3項。
三峽能源的知識產權數量逐年增長。目前,三峽能源擁有授權專利超850余項。基于已有的知識產權基礎和充足的項目應用背景,三峽能源成功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取得了知識產權領域的國家級認定。
今年,三峽集團“海上風電安全高效開發成套技術和裝備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三峽新能源海上風電運維江蘇有限公司掛牌高新技術企業,獲批建設江蘇省海上風電運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現了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新突破。三峽新能源陽江公司張小曳院士工作站通過了廣東省科協審批,作為廣東省院士工作站開展建設。
2023年,三峽能源新增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350萬千瓦,總裝機規模突破4000萬千瓦,基本形成了風電、太陽能、戰略投資等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業務格局。
上證報:未來,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三峽能源還將進行哪些布局?
劉姿:三峽能源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風光三峽”“海上風電引領者”戰略,秉持“風光并舉、海陸共進”開發思路,順應陸上和海上新能源規模化、集約化、基地化發展趨勢,大力推進“沙戈荒”大型風光基地和海上風電基地規模開發,爭取建立基地項目長效化謀篇布局、常態化爭取資源、滾動式開發建設的業務格局。
在具體部署上,實施“新能源+”融合方案,因地制宜布局集中式與分布式項目,創新探索光伏新材料、綠氫制備應用等新技術,積極布局深遠海海上風電開發、大容量風電機組應用、海洋能源綜合高效利用,鞏固拓展多能互補、源網荷儲等新模式。
我們將全力打造創新型企業,加速技術支撐體系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優化新能源業務結構,尋找并投資孵化一批具有發展潛力、與新能源行業緊密相關的新型戰略產業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新技術企業。
上證報:三峽能源在ESG領域有哪些布局?
劉姿:近年來,圍繞環境(E)、社會(S)、治理(G)三個方面,三峽能源積極開展各項工作。
在環境方面,三峽能源聚焦生態優先的低碳能源發展方向,持續優化環境保護管理體系,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修復。2023年,三峽能源發電量552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271萬噸,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1664萬噸,辦公場所實現了100%的綠色化用電。采用“新能源+生態治理”模式,三峽能源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比如,在甘肅武威,我們建設的2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有效遏制了沙丘移動,實現了沙漠地區太陽能資源高效利用和光伏治沙的雙重收益。
在社會方面,三峽能源響應國家戰略,賦能鄉村振興,參與公益事業,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我們堅持將清潔能源產業優勢與鄉村地區資源稟賦相結合,持續開展江西萬安、內蒙古巴林左旗定點幫扶,通過產業帶動、就業幫扶、教育啟智等多維發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治理方面,三峽能源完善頂層設計,將ESG理念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及經營管理,并將其作為優化治理結構、提升運營效率的重要手段。公司董事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ESG治理架構,并設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